WFU

2017年6月30日

視病猶親,何以視親?

撰文:陳三奇醫師

這標題改自孔老夫子的名言:"以德報怨,何以報德?" 我將它改成:"視病猶親,何以視親?"

在以前,醫生被期待要有崇高的道德,要能對病患細心的照護,甚至希望醫生可以"視病猶親"。

什麼是視病猶親呢?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把病人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的照顧,然而,在這醫病關係緊張的年代,"視病猶親"這樣的口號,還有可能嗎?而"視病猶親"這樣崇高的理想,對病人真的好嗎?

我對視病猶親的詮釋
就我自己行醫的經驗,我是這樣來詮釋"視病猶親"的:

當病患的年紀七、八十歲的時候,我會想,如果他是我的祖父母,我應該給他什麼樣的治療?我會讓他冒著風險去開刀,或化學治療嗎?我會不忍他承受這樣的痛苦和風險而放棄治療嗎?還是因為這個治療其實風險很低,不治療有點可惜,我會讓他接受治療?

當病患的年紀是五、六十歲的時候,我就會想,如果他是我的父母親, 五、六十歲在這個年代並不算很老,我要這麼輕易的讓他放棄治療嗎?如果還有治癒的機會,或僅僅只是延長一年的生命,是不是還要再努力看看呢?

當病患的年紀只有二、三十歲的時候,我就會想,如果是我自己得到這樣的癌症,我是不是對人生還有很多渴望和遺憾, 拼了命也想活下來呢?

每次當我這樣想的時候,我幾乎就可以非常同理病患或者家屬的心情,而能依照我的醫療知識,給予最合適的建議。這是我對"視病猶親"的詮釋。 

傳統上的"視病猶親",真的好嗎?
另外,傳統上認為的是病猶親,我覺得對病患並不見得是最大的好處。怎麼說呢?醫生的家人也會生病,我們常常知道標準的治療應該怎麼做,但是當自己的家人生病的時候,人是無法那麼理智的。

比方說好了,當家中的小孩感冒發燒了,明知道這樣的病通常會燒燒退退兩三天,之後才慢慢好,在醫院,我們也都是這樣告訴小朋友的家長的。但是就算是小兒科醫師,當他的小孩 一整天燒燒退退、很不舒服吃不下,我相信他也會非常焦慮的,這種焦慮的壓力,就連醫生也不見得能承受,因為我們可能會想到一些非常嚴重的情況,擔心小孩會不會是腦膜炎?會不會是流感重症?會不會是心肌炎?就是因為懂得比別人多,反而可能過度緊張、可能會過度診斷、甚至可能會過度治療,或因為心裡焦急,導致診斷方向完全錯誤!

結論
所以,以前甚至有醫師前輩說,不要幫自己的家人開刀,這是有他的道理的。醫療是一種需要相當理性的專業判斷,"視病猶親"可以當作一種同理心的態度即可,但如果醫生真的把病人當作家人一樣照顧,我想那對病人或醫生,可能都不是件好事吧!